请输入搜索词
薪火杂志

观《山海情》有感

  • 来源:戴玉英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2-13
  • 点击量:

“走咧,走咧,走远咧,越走越远咧······”没有粉黛,没有妆容,这里展现的是最朴素的人,《山海情》以东西协作扶贫下的“闽宁模式”为大背景,阐述了宁夏地区的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历程,讲述了穷山村涌泉村到闽宁镇的发展。

筚路蓝缕、胼手胝足、栉风沐雨、风尘仆仆、箪食壶浆、宵衣旰食、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……看完这部剧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些成语的意思。涌泉村的村民从吊庄到金滩村,从无到有,从“地下室”到土砖房,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大山深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,这里一无所有,有的只是人民一双双勤劳的双手,顶着沙尘暴搬到了戈壁滩。村民们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了村落,一遍一遍筛出沙石种出一株株麦苗。

对口帮扶的菌草专家凌一农教授原本只是专注于搞科研,但是因为吴主任的一句话,“你们是专家,如果你们不包销,农民就没有信心,那么菌草技术扶贫这事就做不成了。”凌教授硬着头皮签订了包技术包销合同,在村民们的双孢菇滞销之后,带着学生们去东南部寻找市场,甚至和其他低价收菇的商户打架,最终解决了村民的问题。而最让人痛心的就是张树成书记,他一开始担任海吉县玉营泉吊庄的办公室主任,之后去进修成为了县书记兼闽宁镇委书记,负责解决闽宁镇干部职权不清和互相推诿的问题,却在工作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以身殉职,最后也没能留下一句话,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。

两代人,各有各的活法,年轻一辈外出务工,到广东、福建等地进厂,这也为当时东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,经济迅速发展,打造了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;留在村里的老一辈们因地制宜,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作物,从村里户户种植的双孢菇到不熏硫磺的枸杞,再到闻名世界的葡萄园,一茬一茬的双孢菇让吊庄移民户走出来,种植枸杞让他们进一步富起来,葡萄园主的原型陈德启先后种植了500万棵树改造生态,让荒滩变成了绿洲,为当地提供了无数的就业岗位。宁夏的发展与脱贫不仅靠当地人的艰苦奋斗,也要靠四方的帮助,同心协力,一方有难,八方相助。

“人不是树,人有两头根,一头在老先人手中,一头在我们后人手里,我们后人到哪儿了,哪儿也就能再扎根。”老人一辈子就住在了这大山里,想着的是落叶归根,但是为了后辈能够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,最后还是选择整村搬迁,他乡作故乡,故乡亦他乡。年轻的得宝、尕娃他们想要走出大山,2016年他们的后辈去追寻父辈当初生活成长的地方,上一代年幼时想逃离父辈的根,后一代则重返父辈的根。

曾经光秃秃的山头,如今已绿树成荫,是父辈与子代在国家的领导下,在扶贫干部和技术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,一步一步努力奋斗,拓荒发展,坚持不懈,攻坚克难的成果。路途遥远,道阻且长,我们作为学生也要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,即使路上会遇到挫折,也应该迎难而上。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,我们要相信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,路上虽有挫折,但我们历经磨难才能够更加强大,“杀不死我的,终将使我更加强大。


上一篇:爱似星辰,缀亮夜空——敬缀星人王建煊爷爷

下一篇:学习二十大,永远跟党走 ——关于“党的二十大报告”学习教育

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